【本期焦点】
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城镇化"发展战略
焦点背景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释放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必须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图表1:近两年关于"城镇化"主题的重大事件
媒体解读
如何理解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潜力?
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按照现有城镇化速度,社会消费的总水平可以从现在的10万亿级上升到20万亿级,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将会维持20年。在全球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欲实现"逆周期"运行,只能激发"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的活力,以消弭外部经济疲软带来的出口不畅。12月24日发改委官员透露,由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已编制完成。该规划称"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
如何理解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之路的演变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进行发展迅速,成果明显。2002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但与此同时,城镇化过程中三大问题呈现明显:
1.过于粗放:圈地拓城,摊大饼式发展;大城市发展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慢;土地财政使城镇化变成财政开源的主渠道,导致城镇化的扭曲;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2.过于趋同:一窝蜂上马大建筑、大广场,竞相攀比大楼群大街道大立交而不顾环境和畅通方便,造成千城一面、毫无特色。
3.过于简单:忽视征地补偿、就业安置、养老和医疗保障等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而"新型城镇化"则将更为重视发展的质量,更具"人本"要义。从外延上讲,"新型城镇化"指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向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小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基本格局﹔从内涵上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更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