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分类,纺织工业分12个行业,宁夏纺织工业有8个行业:主要为毛纺织、棉纺织、蚕丝绸纺织、麻纺织、化纤、印染、色织、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及纺织机械等。纺织工业作为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全区纺织工业经济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纺织工业总产值107.27亿元,同比增长17.45%,工业增加值22.18亿元,同比下降1.05,主营业务收入104.76亿元,同比增长26.17%,利润总额9.45亿元,同比增长20.14%,利税总额9.92亿元,同比增长12.32%。
一、宁夏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
2003年,部分宁夏籍羊绒初加工企业从河北清河落户灵武、同心羊绒工业园区,成为宁夏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最初的典型。近年来,宁夏纺织工业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切实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积极引进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和辐射带动。2009年以后,宁夏纺织服装行业引进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个,已投产项目3个,正在建设项目2个,合计总投资5.8亿元。
1、宁夏银海纺织有限公司(河北清河奥莱克绒毛制品公司投资) :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占地 54 亩,建筑面积29350 平方米,转移项目主营业务为羊毛原料分梳和羊绒(毛)衫加工。生产规模年分梳绵羊毛2000吨、羊绒衫50万件。企业2009年7月投产,自投产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完成产值2000多万元;2010年完成产值1.3亿元,实现利税1100万元;2011年完成产值2.3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解决就业200余人,为当地农村妇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运输业及其它行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更重要的是为海原工业物流园区的快发展、大发展起到了带头及示范作用。
2、银川深圳默根服装公司(深圳市默根服装公司投资) :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转移项目主营业务为生产行业制服、校服、休闲服、衬衫、针织衫、高档裘皮女装等,生产规模:年产全棉休闲免烫裤80万条,多功能防护服120万套(条)。项目自2009年初投产以来,2009年完成产值2649万元,实现利润477万元;2010年完成产值4775万元,实现利润1146万元;2011年完成产值5317万元,实现利润1117万元。解决就业400余人。公司决定分期将深圳默根现有服装生产线全部转移至银川,主要承接“珠三角”大型服装企业的生产订单,将“珠三角”广阔的市场和西部地区相对低廉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相结合,促进宁夏服装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
3、宁夏金特尔绒业有限公司由宁夏德兴源绒业有限公司与浙江简雅羊绒服饰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公司利用出资各方的资源优势及宁夏灵武市羊绒产业园区已经具备的产业条件,在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建成年产半精梳羊绒染色纱300吨的生产线,形成规模化生产,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项目总投资1922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1114万元,其它建设投资2112万元,流动资金6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厂房建设、设备购置、安装调试生产和市场化营销。
4、银川鑫飞羊绒制品有限公司是由江苏宝应宝珠制衣有限公司在宁夏灵武市投资的公司,企业利用多年来在纺织领域取得的技术、资金、管理、市场、品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灵武市的羊绒资源优势,在灵武市羊绒产业园区投资建设年产100 万件羊绒衫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804 平方米(52.18 亩),建设生产车间、厂房及相配套的车间厂房、库房、办公楼及福利设施等工程28000平米,引进先进的羊绒衫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购置电脑横机、缝盘机、绷缝机等生产设备350 多台(件),全部建成后年产达100 万件羊绒衫生产线装置。一期投资约6693.4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016.4 万元,流动资金投资3177万元。
5、宁夏汇川爱德服装公司是宁夏汇川服装公司与江苏南京豪若服饰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现代化服装及帐篷生产企业。新创建“汇德堡”服装品牌。主导产品为女裤、男裤、男衬衫、女衬衫、中、小学生校服、帐篷等。项目三年内陆续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逐步形成100万件、条服装及6万顶帐篷生产能力,年产值1.2亿元。该项目响应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黄河善谷”的号召,创新实践产业慈善、产业扶贫,是进入宁夏“黄河善谷”的第一家企业。
二、宁夏银川承接产业转移(生态纺织)示范区项目进展情况
2011年9月2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宁夏银川承接产业转移(生态纺织)示范区实施方案》,该示范区还被初步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呼包银榆重点经济区发展规划》。20l 2年1月9日自治区政府第1 09次常务会议再次研究了生态纺织示范园事宜,园区建设将很快启动。项目选址贺兰县,总占地300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2011年至2015年,占地15000亩,二期2016年至2020年,占地15000亩。重点承接纺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产业链采用环保原液着色新技术、新工艺,从纺织新材料聚酯纤维聚合开始,延伸至纺丝(长、短纤)、纤维纺纱、织物织造、纺织品高附加值整理、纺织终端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和纺织品贸易的全过程。规划到2015年累计投资达到5OO亿元。可解决就业10万人,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二号工程”。
宁夏生态纺织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是我区充分利用宁夏及周边省区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构建与石油化工、煤化工相衔接的化纤纺织产业生产基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举措,将形成我区轻纺工业新的增长极。生态纺织示范区项目已在台湾、香港两地进行了推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此项目高度关注,有意参与示范区建设,近期已联络山东如意集团、日本伊藤忠、韩国三星等国内外纺织知名企业年内来宁考察。
三、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准确把握宁夏轻纺工业的优劣势,确定发展思路、产业布局和承接目标,将承接产业转移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摆在突出位置,为国内外各类资源要素向轻工业重点发展行业和企业流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政策导向。先后制定了自治区《关于加快羊绒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了对相关产业的投资吸引力。
二是选准承接点,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宁夏煤炭、电力等能源价格相对低于中东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及土地优势,实现产业有效对接,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招商,承接一批龙头企业,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以上引进的产业转移项目中,绝大多数都是我区优势资源与东部资本技术合作的产物。
三是打造承接平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承载力。协调指导各县(市、区)实施错位竞争,以特色园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先后建成了灵武羊绒工业园区、同心羊绒工业园区、吴忠利通毛纺织工业园区和银川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区,尤其是宁夏羊绒园区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技术水品国内领先,服务功能不断加强,成为形成轻纺工业特色板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建立了行业项目库,加强行业经济统计工作,及时掌握产业转移项目建设情况。
四是强化招商引资,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招商。主动加强与产业转出地的沟通联系,不断完善共建双方推进产业转移的合作机制。2011年3月以来,先后多次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进行调研与招商引资,了解东部企业产业转移动向,加大宁夏优势投资环境的宣传力度,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并吸引多家企业来宁考察调研,促进合作。编制轻纺工业重点招商项目,增强招商针对性,举办的中国西部(银川)服装服饰艺术节和中国宁夏国际羊绒博览会,吸引纺织工业集群重点城市及重点企业参会。
五是强化要素供给,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创新力。先后设立了轻纺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宁夏羊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根据园区或基地规模、设施情况、投资额度、入园企业数量等指标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资金设立以来已累计安排65O万元。加强信贷支持力度,对按照担保责任额给予不超过2%的业务补助;对担保费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 0%的担保业务,按照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 0%与实际担保费率之差的比例给予担保机构保费补助。开展“金桥行动”,创新银企合作模式,搭建银企合作桥梁。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加快宁夏银川承接产业转移(生态纺织)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启动和园区主体项目建设和其他项目的引进,同时促进上游原料项目启动。广泛收集了解各地纺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现状、产业布局、分布城市、产业集群和产业名镇等基本情况,确定重点招商的城市、企业和行动路线,寻求化纤纺织产业转移中与宁夏对接合作的可能性和途径。
二是坚持扩大引资规模与提高引资质量相结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与突出企业主体作用相结合,围绕“中国(宁夏)一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和“回商大会”等重要活动,以银川、吴忠为主要承接地,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突出抓好轻纺工业“四大三新”重点产业招商,争取引进一批企业和项目落户。
三是协调抓好吴忠利通区毛纺织园区入园项目的建成投产。扩建灵武、同心羊绒工业园区,引进国内外羊绒深加工企业落户我区,重点抓好蒙古国开司米公司、内蒙鹿王等新项目。
四是再接再厉办好第三届中国西部(银川)服装服饰艺术节暨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羊绒博览会。充分利用这一全国性、世界级的重要节会,加强和行业内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扩大招商引资,提升产业承接质量与水平。把服饰节及绒博会打造成招商引资的活力平台,成为我区“品牌招商”重要载体。
五是加强协调合作,提升项目建设质量与对接机制水平。完善转移项目跟踪服务制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加强对转移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大力营造重商、亲商、助商、护商的氛围,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使转移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帮助企业迅速占稳、扩大市场加强与产业转出地的交流合作,探索与中东部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有效途径,同时,大力引导企业参加国内外各项经贸活动,进一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