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情况汇报
湖南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情况汇报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各项生产要素制约加剧、成本快速上涨,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速度不断加快。我省纺织行业抢抓机遇,依托棉麻大省的资源优势、雄厚的行业基础优势、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夯实承接平台,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促进了我省纺织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湖南纺织行业基本情况
纺织工业是湖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2000年以来,全省纺织工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0%,行业综合实力在全国的排位,由2000年第23位上升到2011的第14位。全省纺织产业链吸纳各类就业人员逾400万,其中从事棉麻种植的农民近200万、直接从事纺织加工的70万、相关商业流通人员130多万,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纺织行业登记注册的企业近万家,拥有棉纺织、化纤、印染、苎麻纺织、黄麻纺织、毛纺织、丝绸、针织、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纺机纺器等10多个行业,产品门类齐全,花色品种多样,部分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省现有棉纺锭350万锭,织布机2万多台,印染能力3亿米,化纤生产能力9万吨,苎麻长麻纺锭17万多锭,服装生产能力2亿件套。
2011年,湖南纺织规模以上企业469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35.33亿元,同比增长32.74%;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81.65亿元,同比增长30.4%;完成利税总额50.19亿元,同比增长54.91%,其中实现利润总额26.52亿元,同比增长51.05%;累计生产纱87万吨,同比增长16.9%;生产布4.19亿米,同比减少0.2%;生产服装2.84亿件,同比减少0.2%;生产化纤4.37万吨,同比增长12.9%。
二、湖南纺织行业承接产业转移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充分利用区位、人力资源、原料及行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加大政策综合引导力度,促进产业集聚,承接产业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强。
(一)工作做法与成效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作出批示,省委书记周强曾亲自挂帅担任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领导小组组长,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富民强省的重要战略措施。
为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沿海产业内移,促进加工贸易跨越式发展,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注重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加快纺织、服装、塑料、玩具、家具、陶瓷等产业发展,促进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在全省先选择10个县作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县,重点扶持其承接平台建设。在全省选择认定一批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支持其加强基础设施和供能、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园区标准厂房和智能化楼宇厂房建设。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在园区投资兴建产业转移项目标准厂房。
2、纺织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纺织产业基地县和集群,如:华容棉纺织产业基地县、株洲炎陵棉纺织产业基地县、永州蓝山县毛针织产业集群、汉寿蒋家咀麻纺织产业集群、沅江棉麻纺织产业基地、浏阳镇头镇小巾被生产基地;1个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集贸交易市场——株洲芦淞服饰市场;工业园区3个,分别是:中国宁乡纺织服饰工业园、炎陵九龙工业园、常德德山染整工业园。尚有正在建设中的纺织工业园区3个:分别在衡阳、邵阳和怀化。通过产业园区、基地的建设,纺织服装产业集聚程度有了较大提高,长沙、株洲、岳阳、常德、益阳五地在全省纺织产业所占比重已经接近达到80%。
3、承接纺织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力
湖南省承接纺织产业转移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市县、各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渠道、敞开胸怀,积极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转移,蓝山县、华容县、宁乡县、浏阳市、津市市、南县、株洲芦淞区等县市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株洲炎陵、茶陵县运用本地水电资源丰富的优势,招商引资。我省骨干棉纺企业湖南东信集团投资1.2亿元在茶陵新建10万锭、800台布机的纺织厂,投资1.1亿在炎陵新建5万锭的新厂;长沙银太纺织投资1.2亿元、6.6万锭的项目已在炎陵建成生产;还有广东佳利隆公司等前往考察办厂。到目前为止,新建大中小型企业十多家,开机纺锭达30多万锭。永州蓝山县,充分利用位于湖南省南大门的“楚尾粤头”之地缘优势,抓住“珠三角”地区“腾笼换鸟”第一浪、纺织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外向型加工贸易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县城由最初的仅有一条街和“五小”工业的薄弱基础,发展成为拥有5家进出口加工贸易企业和众多的小型及家庭式一家一厂加工作坊等112家毛针织企业,用工达3万余人,201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3亿元,形成了以香港丽宏、台湾承阳为龙头的毛针织产业集群,成为湖南最大的外向型毛针织基地。株洲芦淞区以沿海服饰产业转移为契机,在中纺协的支持下,全面承接广东佛山童装产业集群,引进知名设计、研发、生产交易和营销机构,力争五年内产值达200亿。
(二)湖南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优势
一是原料资源优势。湖南是全国的棉花、苎麻主产区,棉花年种植面积在250万亩以上,棉花产量在300万担左右;苎麻种植面积为80万亩左右,占全国苎麻种植面积的45%强,产麻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1.6%;我省还是楠竹的主产区,是生产竹纤维的重要资源。
二是人力资源优势。据保守估计,我省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超过1000万,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沿海地区大批中小企业被迫关闭,大批农民工的回流,为我省纺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三是基础优势。湖南纺织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行业门类齐全,产品品种多样,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有一定的储备,为纺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区位优势。湖南毗邻广东,地理位置优越,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和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五是体制优势。十五期间,湖南纺织行业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制,破产重组,大量民间资本涌向纺织,纺织行业市场化程度极大提高。目前,全省99%以上的纺织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机制更加灵活,行业竞争力明显优化。
(三)湖南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异常激烈。金融危机后,沿海地区纷纷采取措施,针对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出台了一系列的“留商政策”,鼓励企业兼并整合或向省内转移,政策上由“腾笼换鸟”转变为“扩笼壮鸟”,由“产业转移”转变为“就地升级,就近转移”。同时各地“抢商”竞争白热化,都瞄准珠三角、长三角和江浙地区开展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工作,地区竞争过于激烈。
二是缺乏完整产业链。由于缺乏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优势,我省纺织产业的配套环境与沿海纺织企业云集的城市难以相比,辅料、染整、后整理方面是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此外,纺织专业市场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我省纺织企业在快速回应客户需求方面存在不足。
三是招工难。湖南纺织行业由于本土技工学校较少,技工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需求。纺织企业劳动强度大、实行三班二运转工作制、工作环境不如商场、酒店、服务业等一些同等工资水平的行业,细纱、织布、前纺等岗位缺工严重;熟练缝纫工外出打工较多,主要为珠三角、长三角区域;此外,因为与江浙、沿海企业薪酬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服装行业生产管理、品质管理、设计、版师等专业人才也较难招聘。
四是投资环境不优。部分地方管理开放型经济的职能部门对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重视不够,一些政策出台后没有落到实处。有的企业反映刚从沿海转来时感觉很好,一旦投资建厂就有很多麻烦,无法安心生产经营。
三、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
近年以来,湖南省相继出去台了一系列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和规范园区发展、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和意见。湖南省各市州、各重点县也纷纷出台相关举措,鼓励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全省上下掀起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热潮。
1、湘政发〔2008〕16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
该《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作为当前全省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任务、推进产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推动,作为扩大国际贸易的重要渠道、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来谋划,作为扩大就业、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的重要措施来落实。
该《意见》明确: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设施和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为主要载体,大力引导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向我省转移,全面推进和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产业发展合作,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全省加工贸易发展格局。
《意见》在确立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中提出了:要坚持注重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加快纺织、服装、塑料、玩具、家具、陶瓷等产业发展,促进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意见》中还明确:要加强载体建设,创新承接方式,在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好国家认定的郴州、益阳、岳阳和永州等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同时在全省选择10个县作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县,重点扶持其承接平台建设,在全省选择认定一批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支持其加强基础设施和供能、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园区标准厂房和智能化楼宇厂房建设。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在园区投资兴建产业。加强用地统筹,确保产业转移项目用地。坚持把加工贸易落户项目用地,作为全省建设供地的保障重点。加强用地指标统筹,每年在全省年度用地指标中预留15%,专项用于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建设。对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内资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实行优先审批、优先供地。充分利用荒地、丘岗地及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的存量土地,以及城乡各类闲置土地、厂房,用于承接产业转移项目。
《意见》明确了: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服务,大力营造良好的产业承接环境。规范和简化产业转移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程序,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授予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审批权,并逐步下放到加工贸易企业落户较多的县级商务主管部门。
2、《湖南省投资项目代理制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根据湘政发〔2008〕16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鼓励外来投资者,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由湖南省商务厅制定该意见。
试点意见自二〇〇八年十月一日起,在衡阳市、郴州市出口加工区、蓝山县等地区试行。各试点单位根据本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细则。明确了有条件的市州县可依据本方案积极开展项目代理制试点工作。
该《指导意见》明确了投资项目代理制实行依法依规、优质高效、自愿和免费的代理原则;明确了代理范围和内容:在试点范围内,凡符合产业政策并具备申请条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者均可申请委托代理:1、行政审批事项。代理除国土、环保、节能审查等手续以外的行政审批事项。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技术服务事项,原则上由委托单位自主选择服务机构代理,代理机构提供协助、指导服务。2、公共服务事项。代理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网络等公共服务事项。3、其他需要代理的事项。
3、湘办[2009]24号印发《关于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通知中明确了其中有关政策措施,衡阳市、永州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该通知明确了在建设用地、建设规划、环保审批、财政支持等11个方面34条具体政策措施(简称34条),是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最大法宝。
4、湘发[2009]4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该《意见》明确提出: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意见》从加强规划引导、加强土地管理、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环境保护等9个方面提出了21条意见,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
5、湘政办发[2011]14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纺织产业的意见》
该《意见》在“加速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部分第七条明确要“积极支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鼓励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到园区落户。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利用省内外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活动,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来湘投资兴业,促进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在基地、园区落户”。
6、湘发[2011]6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
该《决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该《决定》指出,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中之重。全面开放投资领域,凡是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未明令禁止的领域一律开放,鼓励投资和并购。重点围绕我省“十二五”规划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招商项目库建设,增强招商选资的针对性。既要重点招进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引进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来湘设立区域总部、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又要注意吸纳中小企业和产业配套项目,切实提高利用外资总体水平。既要有效组织全省性的大型招商活动,更要注重有针对性的小规模招商活动。采取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有重点地在境外设立招商代表处,建立境外湖南人网络,广开招商引资门路,推进招商信息国际化、招商引资产业化、招商运作机制多元化和招商队伍专业化。
《决定》还明确指出,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重要抓手。抢抓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发挥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省级重点承接县、试点县和示范园区的作用,科学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规划,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发挥我省区位、资源和人才优势,增强配套功能,提升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及时掌握产业转移动态,对那些投资额大、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战略性项目和核心企业,实行高层推动、高位对接、特事特办,促进企业抱团转移和集群发展。
7、株政发〔2006〕《42号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株洲服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指出,要“依托芦淞服饰市场品牌,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承接沿海服饰产业的转移”,“把我市建成中南地区重要的服饰加工生产基地、国内知名的服饰产品研发基地和服装品牌聚集地,实现服饰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意见在“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保障服饰产业发展用地”等部分明确提出对服饰产业企业或项目予以优先考虑、重点支持。
四、政策措施建议
1、湖南是全国的棉花、苎麻主产区,不仅在省内直接提供了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外务工的纺织从业人员也逾百万人,且有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是承接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将湖南明确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和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2、建议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机制。引导和鼓励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开展产业园区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
3、研究制定产业转移差别化政策;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开展相关高质量、针对性强的投资、贸易合作活动。
4、优化投资软硬环境,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协调好交通建设和物流配套。建立稳定、公平、透明的政策体系和廉洁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激励机制。加强对长三角地区投融资环境的深入研究,强化服务意识,积极营造与产业转出地相同的投资环境。
5、加强园区建设,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出台加快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奖励办法,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设立加快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奖励基金和转移企业建设补偿基金,用于专项奖励。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结合各地产业基础、资源优势、配套能力,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中定准位,坚持差别化发展,形成特色纺织产业聚集区。
6、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同步。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做好纺织产业承接工作。集成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能力放大和效益倍增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对高科技纺织业的投入,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科技纺织业建立行业自律制度,下大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株洲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5062号 湘公网安备 43020302000237号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太子路1135号 电话:(0731)28678777 传真:(0731)28678777 邮箱:xlsjt_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