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情况汇报
河南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情况汇报
2009年,工信部和河南省发布了《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省将推进产业转移,优化区域布局列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提出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加快发展。目前来看,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对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发展,河南省纺织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链短,棉纺织发展较快,但印染和服装行业发展较慢,产业体系不完整,形不成综合优势。二是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导致产品档次不高,难以适应消费升级要求。三是缺少专业市场,网络不完善,专业物流体系欠发达。四是缺乏品牌和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和带动能力不强。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扩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提升,根据国家以及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发展规律,河南省提出要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制定促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鼓励采取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异地托管、合作共建等方式,促进省外产业转移。结合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重点建设30个左右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支持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建设产品检测、研发、物流、职工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集群式产业转移。省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对重大纺织产业转移项目,给予奖励。
为积极引导产业转移,河南省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在郑州召开首届“河南省承接纺织服装玩具产业转移洽谈会”,也是国内首次地方省政府与国家有关协会共同主办承接纺织服装及玩具洽谈会。洽谈签约项目102个,合同引进省外资金171亿元。
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中国郑州2010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其中纺织服装签约项目43个,投资总额达107亿元。首次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议也在郑州同时召开。
2011年,随着产业转移项目的落地发展,我省纺织工业投入不断加大,实际完成固定投资总额676亿元,同比增长58%,比全国平均水平36%高出1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4位。从投资增长的先行指标来看,施工项目数为1405个,新开工项目数829个,竣工项目数846个。
一、河南省纺织工业发展的势头良好,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规模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规模大幅提升。
截至2011年,河南省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已经达到2559亿元,已经实现了振兴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
1.近三年河南省纺织分行业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行业 | 工业总产值 | 销售产值 | ||||
2009年累计 | 2010年累计 | 2011年累计 | 2009年累计 | 2010年累计 | 2011年累计 | |
总计 | 1425.08 | 1796.81 | 2549.02 | 1407.11 | 1766.17 | 2559.41 |
一、纺织业 | 1064.59 | 1365.02 | 1933.69 | 1050.17 | 1343.72 | 1887.06 |
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202.15 | 301.18 | 449.31 | 198.64 | 293.65 | 443.56 |
三、化学纤维制造业 | 122.81 | 78.42 | 101.73 | 121.27 | 77.15 | 96.55 |
四、专用设备制造 | 35.68 | 52.18 | 64.29 | 37.03 | 51.64 | 59.94 |
行业 | 工业总产值结构 | 销售产值结构 | ||||
2009年累计 | 2010年累计 | 2011年累计 | 2009年累计 | 2010年累计 | 2011年累计 | |
总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一、纺织业 | 74.68 | 76 | 75.83 | 74.63 | 76.08 | 75.87 |
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14.18 | 16.76 | 17.62 | 14.14 | 16.62 | 17.83 |
三、化学纤维制造业 | 8.63 | 4.34 | 4.02 | 8.62 | 4.37 | 3.88 |
四、专用设备制造 | 2.51 | 2.9 | 2.53 | 2.63 | 2.92 | 2.41 |
纺织的四个板块中结构已经得到了改善,服装比重已经从14.12%上升到17.83%。但还是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加大力气调整和提升。
二、产业发展内容日渐提升
国家及河南省相关政策出台三年来,纺织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以棉纺织、化纤、服装、印染和针织为主的纺织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棉纺织产业。2011年,河南省棉纱产量已经占到全国比重的16%(2010年14.2%),在全国排第2位(2010年第3位),棉织布产量占全国的7%(2010年4%),在全国排7位(2010年第8位)。服装从第11位跃升到第8位。河南棉纺行业生产能力在全国排第二位,生产的棉纱在全国棉纺界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而且由于产业转移的提速,河南纱、布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高。河南生产的棉纱、棉布产销率基本都在97%以上,绝大部分销往东南沿海省市,在沿海地区与当地棉纺织产业形成了相对的产业链,促进了中部地区棉纺织工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明显提高了河南棉纺织工业产品在国内的声誉和地位。
2.服装工业。服装类中的女裤区域品牌以及针织童装也已经做到辐射全国。娅丽达、领秀服饰、逸阳服饰、渡森服饰等一大批服装企业品牌快速发展。部分企业还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和“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
3.家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中的全刮底浴巾、丝绸家纺、汴绣、粗布床品等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4.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中的医卫用纺织品、造纸毛毯、锦纶帘子布、安全气囊丝等产品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
三、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河南纺织工业投资快速发展
产业转移趋势体现在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较高的增速上。
从投资的力度来看。河南省纺织近几年投资力度很大,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6.8亿元,位居全国第4位。2009年达325亿元,跃居第3位。2011年达到670多亿元,仅次于江苏(1140)、山东(692亿元)、浙江(690亿元)。在全国排第四名,但是跟山东和浙江差距很小。
从投资的来源地来看,与其它省份相比,河南省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商投资比重较低。在这些新增投资的行业和资本中,非本省投资或合资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和改善。部分项目如香港锦艺集团投资11亿元重组郑州一棉、二棉项目已经建成开工,规模还将继续扩容;中美合资-信阳信美纺织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新型喷气纺纱专业生产厂家,是全球最大的竹纤维喷气纱供应商;广东9家服装加工企业“抱团”入驻滑县,大多数为外贸出口型企业;浙江宁波福甬印花有限公司总投资8亿元在尉氏投资建设的针织服装工业城项目业已启动;浙江宁波恒大印染有限公司入驻商丘睢阳区集聚区的针织印染项目已经投入生产。2011年6月,华芳50万锭纺纱项目一期投产。汉帛、乔治白服装等一批国内知名服装企业也在河南落地生产。
四、河南省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主要经验
为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工带农,衔接规划,优势集聚,优化发展。同时积极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为项目能够引得来、落得下、快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发布后,河南省抓住构建中原经济区这一大好机遇,主动出击,大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鼓励纺织企业走出去与外省市企业进行对接,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承接高质量的项目。近一两年引进的企业大多是较大规模的企业,单个企业投资上规模,如正在积极筹划的许昌市“中棉物流园”项目的分别计划投资100亿元,在建的邓州市河南申龙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万锭精梳、9000万米坯布生产线项目投资40亿元、焦作市华芳修武纺织有限公司50万锭纱线项目投资20亿元、南阳市纵横丝绸有限公司高档丝绸服装、装饰面料生产项目投资15亿元。这些纺织项目建成将会极大的提升我省纺织业的整体规模,为我省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定向加大承接转移力度。按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重点承接品牌服装、家纺、环保染整和高端棉纺项目等。依托特色集聚区(园区)和集群,积极推进浙江职业服装和男式服装、福建运动休闲服装、广东针织服装、宁波品牌服装、江苏南通家纺、山东家纺、浙江绍兴印染、山东即墨印染、江苏高档棉纺毛纺等产业转移合作项目,初步形成纺织产业新的增长点。继续抓好郑州、商丘、许昌、鹤壁、安阳、淇县、邓州等引进印染、高档面料、服装加工项目建设,使其尽快投产或开工。努力将我省建成全国纺织服装转移主承接地。
(三)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纽带,依托以郑州为中心节点,1小时经济圈的服装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加工生产物流服务协调发展格局。通过建设服装加工集群,形成面辅料配套产业体系,大力引进承接上下游产业,完善纺织产业链,逐步推进纺织企业向园区聚集,配套关联程度高、企业相对集中、专业化生产特点相对突出的纺织产业园区。
(四)努力提高装备水平。经过几年发展,我省纺织企业由原来的只重视产量的观念逐渐认识到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显著的提升了企业生产力和产品的精细程度,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许昌裕丰纺织的五期10万锭天然纤维纺技改项目,设备均引进国外最先进的纺纱设备,其水平已达到了国际一流。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承接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行业协会在引导行业发展、信息咨询、公共服务、招商引资、协调企业加强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显著。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发挥企业、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映行业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有序竞争和行业健康发展;政府有关部门也鼓励和支持行业中介组织开展行业研究,为地方产业集聚区以及企业承接转移提供发展规划、技术交流、市场调查、品牌建设等咨询服务。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产业咨询与政策建议,并完成了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委托的各类行业性工作,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五)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和纺织产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载体作用,完善相关载体的建设。
1.规划上突出科学发展、产城互融。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区和纺织产业园,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原则对纺织工业园区的功能划分、开发原则、产业方向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界定。部分产业集聚区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状况,在产业集聚区同步规划纺织工业园,形成“园中有园”的格局,增强了纺织工业园的吸纳集聚和孵化再生功能。实现了企业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扶沟县、鹤壁市、邓州市、舞钢市纺织工业园区在建设之初,就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产城互融为目标,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突出完善配套。不断加大对产业转移承接载体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承载能力。机及配套基础设施,部分集聚区还在前期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和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气、供电、地面等“六通一平”,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一应齐全。
一方面围绕生产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在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创业园,把建设标准化厂房、尤其是多层标准化厂房作为建设的重点,降低中小企业发展成本,缩短企业运作周期。另一方面围绕生活需求,加强后勤保障平台建设。部分承接载体同步建设了集聚区服务区,例如扶沟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创业园服务中心解决了1600多名职工的食宿问题;集聚区城乡客运站、绿叶元永善职工医院、集聚区公租房建设项目、新村小学、邮政、自来水和天然气入户等服务工程都相继开工建设,集聚区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3.集聚区服务方面突出优质高效。部分集聚区为有效服务产业发展,提高企业的积极性,降低企业成本,积极建立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集聚区重大问题。部分集聚区管委会实行“封闭式”管理、“一站式”服务,并为企业免费提供招工及培训服务,为入驻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严格落实各项涉企优惠政策;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投资者安心生产、专心经营、舒心创业。主要搭建了四个服务平台:
(1)搭建投融资平台。部分产业园和集聚区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用BT和BOT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扶沟县成立了扶沟县综合投资公司,总资产达5亿元,作为集聚区开发经营实体,实行日常管理与资产运营相分离,运作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
(2)搭建融资担保服务平台。为企业融资方便和有效,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商业性信贷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风险分担保障。如扶沟县产业集聚区先后组建了鑫源、富友等6家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并在县财政预算中设立了2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新野县的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有效运作为新野棉纺织快速纺织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3)搭建人力资源培训平台。为更好地服务产业承接,大部分产业集聚区以及承接其他承接载体都搭建了人力资源平台。如扶沟县以“产业集聚区+专业人力资源培训”为模式,投资1.36亿元,建设了河南首家县级服务于产业集聚区的职业教育机构。邓州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企业家论坛,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搭建公共技术及贸易服务平台。部分有条件的产业承接载体还积极提供公共技术及贸易平台。邓州穰东服装专业批发市场努力打造豫西南纺织服装贸易桥头堡,引进全国各地的服装企业在当地设立批发零售中心,成为服务当地纺织服装贸易的区域贸易中心。扶沟县集聚区中河南中方棉花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是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指定的棉花交割仓库和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仓单质押和监管的指定单位,具备年10万吨棉花交易量的能力,为集聚区纺织企业提供棉花交易服务;经财政部、技术监督总局批准在中方集团成立的“中国公证检验扶沟检测中心”,为集聚区纺织企业提供免费棉花公检服务。
4.项目引进上突出科学承接。在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过程中,对入驻产业集聚区项目严格把关,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的项目一律不得入驻,确保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上项目。例如扶沟产业集聚区为发展配套印染项目同步规划建成了日处理3万吨的产业集聚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项目,循环经济和生态集聚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五、下步打算
(一) 围绕纺织产业链,以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扶优补缺,突出棉纺、服装、面料、印染4个重点领域建设。重点培育10个服装加工特色产业集聚区(园区)和6个染整集群。
1.棉纺。重点确保全省棉纺产业基础优势在全国第3地位不变并稳步提升,大力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加快郑州、焦作、许昌、南阳、商丘等市纺织产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壮大提升。
2.服装。重点培育郑州中原纺织服装产业园、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淇县新纯服装产业园、商丘市夏邑县产业集聚区、商丘市睢阳服装园、安阳纺织产业园、滑县产业集聚区、镇平县产业集聚区、许昌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太康县产业集聚区10个服装加工特色产业集聚区(园区)。加快推进品牌服装生产,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及辐射能力的服装加工基地和贸易加工区建设。
3.印染。重点支持在郑州、安阳、新乡、南阳、睢阳、扶沟形成6个印染行业染整集群。重点布局周口、南阳两市,适度布局郑州、新乡、安阳三个市,许昌、开封、鹤壁、平顶山、洛阳五个市区域排污总量“等量替代”,染整能力和环境容量协调提升,推动全省纺织服装集聚快速发展。强化项目带动效应,打造现代纺织面料产业集群。
4.面料。着力培育周口市太康县、许昌市魏都区、商丘市民权县等中高档面料加工基地。
(二)继续加快产业聚集和产业链延伸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加大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带动上下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积极引进相关产业,促进产业聚集和产业升级。二是鼓励企业更新工艺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三是积极发展配套产业,鼓励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加强区域合作。
(三)继续加大对纺织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并逐步设立相关资金,从而进一步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
六、建议
(一)促进产业链企业的协作。目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原材料的大幅波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两大阻力。要想解决当地企业的产销平衡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产业链条的完整度。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可以有效改善产业的安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革新。目前,我省纺织企业主要产品大部分还处在中低档次。如能够为生产线全部配备自动络筒机的纺织企业只占一部分,其余企业还有很大技术升级空间,需要鼓励这些企业加快技术升级。
(三)完善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于南方的用工荒,我们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建议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应该发挥集合平台的作用,建立起一套应急制度。由政府组织设立招聘平台,采取网络招聘与现场招聘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和务工人员免费提供招聘信息。积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生活环境、信息服务、科技培训、质量检测、贸易推广等,对推进高效承接产业转移作用明显。
(四)加强纺织产业转移引导,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多采取座谈会、交流会的形式,及时总结产业转移工作中的有益做法和经验,促进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
株洲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5062号 湘公网安备 43020302000237号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太子路1135号 电话:(0731)28678777 传真:(0731)28678777 邮箱:xlsjt_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