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纺织产业转移”交流专题



 

安徽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情况汇报

    纺织产业是我省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近年来,我省紧紧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引导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向我省转移。2011年全省纺织行业加快产业改造升级,坚持以服装为龙头,向精品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完善产业链方向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2012年我省纺织行业的工作重点是承接产业转移和推进转型升级。

  一、2011年我省纺织行业发展情况

  2011年我省纺织行业克服劳动力和能源成本上涨上升和棉花价格大幅波动等不利因素,全年生产、出口、效益保持大幅提升。纺织工业产值历史性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177.8亿元,成为我省继轻工、机械、冶金、石化、建材等行业之后又一个千亿元产业。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基数调整后,我省纺织企业数依然达到1082户。全年纺织行业实现增加值312.6亿元,同比增长27.6%;出口交货值175.7亿元,同比增长42.2%。全年生产纱65万吨,增长22.8%;布11.8亿米,增长28.2%;服装5.4亿件,增长36.4%;化学纤维25.8万吨,增长23.2%。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6.9亿元,同比增长64.9%,实现利润54.8亿元,同比增长84.5%。

  二、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强力推动产业转移

  为应对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安徽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加大产业转移政策支持,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等方面明确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为贯彻工信部中小企业服务年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解决纺织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3月底,召开了全省纺织行业重点企业座谈会,明确提出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融资等难题。目前,省经委已草拟《关于进一步促进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意见》上报省政府。

  三、主要做法

  1、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测,服务企业发展。针对工业经济运行波动较大的问题。我们坚持做好对行业经济运行的跟踪、分析和报告工作,为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做好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数据支撑。坚持每季度召开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电视电话会,及时通报行业有关数据,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工作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省纺织协会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产业政策落实等方面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2、组织实施“五大攻坚”活动,转型升级取得较好成绩。2011年3月起,省经信委组织“五大攻坚”活动,积极推进各地加快工业发展,密集调研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明确我省纺织业的重点工作:全力加快产业改造升级,以服装为龙头,向精品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完善产业链方向发展。2011年,行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成绩: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集群工作有了新的进步,骨干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正在有效推进,技术进步有了新突破,品牌的培育和带动工作初见成效。我省纺织产业链前大后小、前强后弱的结构明显改善。2011年的突出的亮点是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一批行业内有影响的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具体项目见附表)。

  3、加强行业引导和帮扶,积极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各项工作。按照《印染行业准入入条件(2010年修订版)》、《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有关规定,帮助企业核准准入,指导企业申报行业准入公告。全面完成工信部印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积极参与各市、县、区的招商引资、园区规划、咨询协调、开工建设以及帮扶各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申报国家补贴项目等。其中有实质性进展的重大项目包括:以华茂集团公司为核心的“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建设、以福建七匹狼集团公司和福建宝德集团公司为主的“中国中部(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建设、郎溪县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杉杉(亳州)服饰有限公司高档针织面料及服装生产建设项目、望江县和宿松县等地的纺织项目。目前,皖南的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和皖北的宿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两个重点项目起点高、投资大,带动力强,建设进展较快,有望成为南北区域纺织行业发展的增长极,将有力地推动我省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面对行业发展的复杂形势,在市场环境日趋严峻的压力下,我们坚持加强行业指导,进一步推动促销、减负和帮扶。一方面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引导企业理性看待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

  4、积极开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为企业做好服务、协调和指导。2011年,行业转型升级工作有了新进展,一是安庆华茂集团9月份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至此我省纺织行业已有两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大力推动品牌建设,在行业内倡导“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体系。帮助企业申报中国名牌、安徽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品牌推广活动。三是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指导企业加快从生产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做长产业链条,打造品牌产品,加快由贴牌代工向塑造自主品牌转变;支持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大规模实施兼并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力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

  三、存在主要问题

  1、市场需求不旺,竞争压力大。受国际环境及汇率变化等因素影响,造成国际上的订单大量转移到东南亚。目前产品订单以小单、短单为主,难以见到长单、大单,企业销售和库存压力很大。国内市场需求不旺,订单不足,且要求高,交期短,价格低,给行业运行带来较大压力。

  2、企业负担多、负担重。原材料价格较高。目前,我国棉花价格还未与国际接轨,国内棉花与国际棉花价格每吨已相差3000元以上(我国棉花价格与巴基斯坦21支纱价格相同),给棉纺企业带来很大压力。煤、电、油、运及原材料涨价,加重了企业负担,使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3、企业用工难、用工贵。招工难。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需求量大,企业利润较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相对不高,造成企业招工困难且难以留住。随着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出现了“民工荒”,带动人员工资节节增高,造成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目前企业非熟练职工较多,企业在组织正常生产的同时,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4、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由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出口及内需订单大幅下滑造成产品库存加大,应收货款居高不下,导致了生产流动资金紧张。由于银根紧缩所产生的“融资难”、“融资贵”对于纺织行业的影响十分突出,纺织行业利润率偏低,产品市场风险较大,企业目前很难取得银行授信,即便取得银行授信融资,综合融资成本贷款平均利率较高,而民间借贷利率更高。融不到资、融不起资,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5、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企业影响较大。目前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已升值到1:6.3以内,人民币持续升值,严重挤占了纺织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了纺织企业出口,企业业绩普遍下滑。

  四、2012年我省纺织行业展望和重点工作

  2012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之年,也是促进转型升级的攻关之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加速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沿海发达地区的纺织产业转移正在加速,我省纺织行业承接产业转移面临难得机遇,行业处于较快增长区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五大攻坚”活动,突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和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抓好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培育、打造和提升;在印染行业上取得明显进步;注重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推动纺织全行业由生产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

  1、继续加大帮扶企业发展力度。帮助企业扩大产品销售、缓解融资困难、减轻企业负担,切实推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继续做好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努力完成相关目标任务。

  2、积极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快速提升服装业的总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的望江、宿松、岳西、郎溪、广德和芜湖孙村等纺织服装集聚区做大做强。以中国中部(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淮北华孚色纺、维科印染产业升级,加快皖北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形成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区域纺织经济。

  3、加快推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品牌建设。整合产、学、研等科研资源,以面料为突破口,加快推动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促进棉纺织行业的升级换代。加速信息化推进步伐,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追求卓越,创建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扩大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提高我省纺织产品的竞争力。

  4、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和扶持骨干企业。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落实国家和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国内外优势企业的引进力度,在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出口、劳动力保障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安庆华茂、淮北华孚色纺、阜阳华源、京九丝绸等重点骨干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实施省内外联合重组。

  5、落实“十二五”纺织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国家和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我省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坚持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支撑,扩大内需和繁荣市场为出发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着力点,较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实现我省纺织由资源优势向科技和品牌优势的转变迈出坚实的步伐。2012年,我们将大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推进“两化融合”,规划布局高水平纺织服装项目。标本兼治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大力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设备。确保全省纺织行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