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汉派服装将打造成为千亿产业
"武汉服装企业对资本的认知度还不高。"在4月18日开幕的"2013中国武汉服装产业高峰论坛"上,一位服装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武汉服装产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30年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这和老板们对资本的认知度有很大关系。不过,目前汉派服装企业开始认识资本运作的重要性,未来7年里,整个汉派服装将打造千亿产业。
据了解,目前汉派服装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三,而女装产量更是全国居首。1600多家企业年产值超过400亿,根据武汉市的工业倍增计划,力争2020年将汉派打造成千亿产业。许多服装公司负责人表示,将来服装市场竞争格局会发生变化,以前靠技术,未来靠资本。
(原文链接:http://www.texindex.com.cn/Articles/2013-4-19/283117.html)
点评:
经历过代工、抄袭、恶性竞争带来的汉派服装从风光顶峰跌落的痛苦,汉派服装在国内甚至国外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据中国服装行业协会统计,全国女装60强汉派占9席。现在许多国际一线品牌服装实为汉产,但是汉派服装的贴牌是在现实选择下的求生路,可是通过外聘国际设计大师、精细分工、自主创新,贴牌在汉派焕发了新春。目前,汉派服装还正在谋划"一座城"、"一条街"、"一片云"。所谓"一座城",就是一座集合服装上下游产业链的生产基地;"一条街"指集中购买或租赁一片商业街区,作为汉派服装"展销窗口;而"一片云"是指发展电子商务,将汉派服装的店铺从街市延伸到网络,其目标直指千亿产业。
芦淞服饰起步相比汉派服装更早,可是在现行纺织产业步履维艰的情况下错失了品牌化、创意设计化、贴牌国际化的机遇。如果继续任由简单的代工贴牌,芦淞服饰生产加工环节的明天将更加艰难,只有不断将"时尚创意、设计领先"的血液注入芦淞服饰,才能成就其更为广阔的发展。与此同时,扶持并整合服饰企业进行资本化运作,通过IPO、并购重组等途径将企业做大做强,也是一条能够帮助芦淞服饰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之路。
打折促销急刹车,服装业升级大战打响
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量同比增长4.7%,较1月-2月份累计增速下滑3.8个百分点,然而当月零售额却同比增长了9%。这组数据背后,折射出服装行业去年大规模的"折扣战"开始收缩。
去年整个服装行业,尤其是运动服装行业开展大规模的打折去库存"运动"。为了尽快回笼资金,服装行业各企业纷纷采用打折促销模式加快库存处理,经销商经营信心受到打击,服装行业外延扩张受到压力。
九牧王一季报显示,尽管九牧王营业收入增长4.6%至7亿元,但是其净利润却下跌了8.22%。
(原文链接:http://www.texindex.com.cn/Articles/2013-4-3/281965.html)
休闲服饰受困需求低迷高库存困扰
受市场消费需求低迷和高库存的双重"夹击"下,当前,我国休闲服饰企业正陷入"成长的烦恼"。
2月17日,休闲服饰美特斯o邦威发布了2012年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95.1亿元,同比下降4.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亿元,同比下降29.55%。据悉,此次利润下滑是美邦上市5年来的首次。与此同时,在已公开披露的服装上市企业中,近4成服装企业利润普遍下降。可见,美邦的遭遇为行业普遍性现象。
(原文链接: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3-04-02/728515.html)
户外产品巨幅增长传统服装企业争相转向
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户外用品分会近日发布的《中国户外用品市场2012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户外品牌零售总额达145亿元,同比增长34.94%,从2010年来年平均增幅超过40%。庞大的户外用品市场也引来众多传统服装企业的争夺。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驴行、自驾游等户外运动,户外市场近两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4月3日,国内首家上市户外用品企业探路者发布了今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今年一季度净利润达5700万~61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40%~50%。而其2012年的年报也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46.68%;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58.91%。
快速增长的户外用品市场,与近两年来传统服装企业的低迷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引来了众多传统服装企业的争夺。在今年2月份,山东耶莉娅服装集团总公司就收购了法国著名户外品牌CIMALP(喜玛尔图)在中国地区的永久使用权。而在此前,李宁、361度、安踏等国内品牌以及阿迪达斯、彪马等国际品牌都已纷纷通过各种形式抢滩国内户外运动产品细分市场。
(原文链接:http://www.texindex.com.cn/Articles/2013-4-7/282130.html)
点评:
随着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和理性,价格属性在服装消费领域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消费者已经越来越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服装、何时购买,这也是促使服饰企业对打折紧急刹车的重要原因。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纯粹靠打折,代表企业管理有问题,无法对库存进行有效管理。今年一季度的数据也恰恰说明了打折的"威力"在逐步消退。这也让正处于调整期的中国服装企业面临着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转型?
消费者消费需求的逐渐转变将进一步强化服饰行业的整体"洗牌",同时这样的行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也为芦淞服饰企业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只有以市场为引导,以消费者的消费观和消费习性为研发设计方向,以现代化企业运营管理思想为支撑,以品牌建设与运营、资本运作为依托,才能让企业对价格战形成免疫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皮草:没有品牌只有货?
"我认为现在的皮草行业还谈不上品牌,有的只是货。除了FENDI(芬迪)之外,世界上能叫得响的品牌其实没有几个,更别说中国市场了。"就当前皮草行业现状,某皮草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他们来讲,皮草更多的是以地域和国别来划分,皮草间的区别无非是欧洲的货还是土耳其的货,俄罗斯货或者是中国的货。
的确,当前中国皮草业界鲜有强势品牌,人们对皮草的消费也多以追求价值感为主,对品牌消费意识则相对淡薄。皮草的品牌化之路可谓步履维艰。
(原文链接:http://www.texindex.com.cn/Articles/2013-4-19/283164.html)
点评:
我国皮草行业之所以没有强势品牌,主要基于几个原因:一是季节因素限制导致的"先天不足";二是原材料成本高,数量少直接影响到研发设计;三是皮草专业设计研发人才的缺失。金冠作为芦淞市场群的标志之一,皮草是其主打。虽然作为专业市场,其价值仅体现于流通环节,但如果能够以流通为依托,逐渐由下而上进行价值链的拓展,那么株洲芦淞也有望形成属于自己的皮草产业链。虽然在原材料环节,株洲不具备任何优势,但如果能够吸引高水平设计研发团队的入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其他环节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那么株洲芦淞就具备了打造芦淞皮草特色产业和皮草品牌的基础。这样一来,龙泉的研发设计与金冠的流通形成交相辉映之势,皮草产业连的延伸就有了更好的载体。
1-2月中国纺服行业出口告别长期低迷增速大幅回升
今年1至2月,中国实现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42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国内3.7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475万元,同比增长12.1%。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量同比增长14.2%,高于上年同期19.1个百分点。中纺联预计,今年中国纺织行业出口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尽管形势见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价格的提升在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中仍占据支撑作用。中纺联测算,今年1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同比提高9.8%,价格提升对出口总额增长的贡献达到近70%。
(原文链接:http://www.texindex.com.cn/Articles/2013-4-3/281965.html)
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出口纺企与汇率"赛跑"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4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2342,较前一交易日大涨66个基点,连续第四日创汇改以来新高。
人民币汇率连续走高,站在汇率风险最前沿的国内纺织出口加工企业受到的影响自然最大。我国的纺织出口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在国际贸易中没有话语权,对外业务大多是以美元结算。随着人民币汇率的走高,这些企业的利润进一步"蒸发",生产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原文链接:http://forex.hexun.com/2013-04-18/153284109.html)
点评: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及流通成本的高企,中国制造业在整体成本优势上已经不再具备明显的竞争力。同时,人民币的升值也在进一步压缩国内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企业本来就有限的利润空间。如果这些出口导向型企业转向内需市场,其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是极为恶劣的。我国的纺织服饰企业只有在市场需求挖掘、设计、创意、品牌等方面发力,从加工型制造业向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创造力的创新型制造业转变,才有望立足于内需和外需两大市场,并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在两者之间进行动态性和前瞻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