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全国十大服饰市场之一,株洲芦淞市场群成名已久,这里汇集了全国4000多个服装品牌。可令人尴尬的是,在数千个品牌中,株洲本土的知名品牌却很少见。推动服饰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服饰产业链,打造株洲人自己的服饰“品牌”,是株洲人的梦想,也是株洲服饰业发展的必然。
芦淞服饰产业正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它的未来将是怎样?打造千亿服饰产业集群,又有怎样的机遇?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株洲市芦淞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统战部长、株洲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彤。
谈危机
品牌是芦淞服饰的“短腿”
株洲芦淞市场群是全国十大服饰市场之一,它拥有43个大型服装专业市场、2.8万个经营户、十万以上从业人员的庞大服装服饰市场群,汇集了国内4000多个服装服饰品牌总代理,商品辐射15个省市230多个县(市)区。市场群年交易额400亿元以上。
但令人尴尬的是,拥有如此之大的产业规模和如此之众的服饰品牌,竟没有几个响当当的株洲本土知名品牌。株洲本土的知名服饰品牌缺位与“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和“中国品牌市场”等荣誉显得极不相称。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芦淞服饰市场仍然是一个服装集散地,强势自主品牌的缺乏,已成为芦淞服饰市场向高端发展的瓶颈。
“品牌一直是我们的‘短腿’。”李晓彤坦言,每次接待客商考察株洲服饰产业时都要介绍半天,如果株洲能有像宁波的雅戈尔、常熟的波司登等几个大家都知道的服饰品牌,也就不用浪费这么多时间再去向客人重复这些市场数据。
这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工作的重心。李晓彤介绍,下一阶段,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打造芦淞服饰自己的品牌,建立服饰总部基地,将株洲本土服饰卖到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去。
谈认识
缺乏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既然都意识到品牌很重要,那为什么株洲服饰品牌一直没有做起来?
“最重要的是株洲的服饰人大多没有危机感,缺乏产品的独创性。”李晓彤认为,株洲服饰从业人员大多是作坊式生产,看到别人做什么赚钱就跟风做什么,但实际上自己并没有做大做好服装生意的决心和勇气。
另外,大多数做服装的人都没有把服装业作为终身事业。“做品牌企业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坚持。”李晓彤说,与国外很多服装企业视品牌如生命不同,本土服饰企业往往实力足一点,他们就把钱投入到房地产等利润更高的行业中去。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商人的通病,不老老实实做实业,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而是转移资本疯狂逐利。但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这样的行为越来越危险,只有认认真真做品牌,做实业,才有可能获得市场的青睐。
“小富即安”也是阻碍服装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在服装行业有一条规律,从30万做到50万也许不难,但是从50万、100万做到1000万就不是件易事了。企业做大就要更大的投入,而在服装行业的投入,短时间内也许难以见效,这也意味着企业要冒更大的“风险”。“很多人就不愿意了,他们宁可一年‘稳定地’挣个几十上百万,也不愿冒这个险。”李晓彤说。
“政府的引导不够也是原因之一。”李晓彤说,过去政府在扶持推动服饰业上做得还不够,导致服装市场缺乏质的提升。不过他同时也表示,政府并不能拔苗助长,越俎代庖,而应该明确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谈梦想
建设亚洲知名时尚服饰产业之都
可喜的是,近年,株洲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将服饰产业打造成全市5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并邀请专家编制了详细的规划。
根据2012年新芦淞集团编制完成的《株洲芦淞千亿服饰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株洲芦淞千亿服装产业发展系列专项规划》,确定了“一个现代商贸中心、一个总部创意基地、一个服饰产业新城”的发展思路。
根据规划,从2011年到2015年为发展第一阶段,总体目标是将芦淞塑造为国内一流的服饰市场品牌服装交易中心,芦淞服装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550亿元。服饰市场群年交易额到2015年达到400亿元,其中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占30%以上;服饰加工业总产值达150亿元,其中服装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原辅料生产产值达50亿元;同时,培育出5至10家知名商场、3至5个中国驰名商标,30家湖南名牌产品,将芦淞规划建设成为中国著名的时尚服饰产业之都。
从2016年到2020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使芦淞成为中国芦淞时尚服饰交易名城,成为亚洲知名的服装采购中心。到2020年,服饰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芦淞服饰市场群交易总额力争达到600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2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占70%以上;芦淞服饰加工企业总产值达300亿元;培育出10至15家全国知名的大型市场和商城,培育出10个中国驰名商标,将芦淞建设成亚洲著名的时尚服饰产业集群之都。并面向国内外打响中国芦淞时尚服饰名城和中国芦淞市场服饰博览会两块著名的区域品牌和会展品牌。
“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将芦淞服饰市场群和服饰产业集群建设为千亿级时尚服饰产业集群和国家级服饰产业集群示范区。”李晓彤说。
谈政策
政府支持服饰产业做大做强
对政府而言,发展服饰产业给予的最大支持就是政策和配套,这包括科学规划、土地保障、标准厂房建设等。
“土地资源的支持尤其难能可贵。”李晓彤指出,在株洲这样一个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得天独厚的城市,政府规划了一个25.5平方公里的土地来发展和升级服饰产业,并以非凡的决心和信心将服饰这项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这也足见政府看好服装产业永恒发展的自信,足见株洲做大做强服装产业的决心和魄力。
实际上,除了土地支持外,到芦淞区投资的新办企业,可享受区政府的一定专项补助,并享受税收减免,而标准厂房和产业孵化基地也有政府提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政府还将给予更多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不过李晓彤认为,政府的支持并不代表大包大揽。在整个服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应该是遵循经济规律,制订出台相应的产业扶持、孵化政策,协调产业的提档升级与产业发展综合发展。“如果完全由政府来主导,那就注定会失败。”
谈机遇
希望企业主赶快动起来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25.5平方公里的服饰新城,将形成从服饰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的服饰全产业链。
“这是本土服饰企业一次做大做强的好机会。”李晓彤表示,政府不会一味地靠引进国内外知名服饰品牌,而是更希望帮助本土企业做大做强,走出湖南,走向世界。新芦淞集团的成立就为发展服饰产业搭建技术、设计和营销平台。
而现实情况却是,有迫切需要的人很多,但观望的人更多。李晓彤称,有的企业主一过来不是跟政府说明公司的产业发展规划,公司理念,更不说投产后能形成多少产值,带来多少经济和社会效益。而是一见面就跟政府谈条件,要多少土地,有的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政府的支持不会是撒胡椒粉,而是重点支持有想法、有实际行动的企业。”李晓彤说,如果企业等政策,而不是主动创造条件,就很可能丧失发展的机会。他希望本土企业家能够赶快行动起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株洲服饰产业一起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