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焦点】
解读重庆通航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航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破冰"政策相继出台,为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此背景下,重庆决定在中国第三新区--两江新区内打造一个占地10平方公里、以通用航空产业为核心支点的航空产业园。经过3年的不断努力,重庆通航产业的发展已初具雏形,在成功并购和引进一些国外行业龙头企业的同时,民营资本的投资热情也日渐高涨,除此之外,"中国(重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重庆通航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形成了其产业发展的一大名片。
重庆通航产业发展大事记
2009年底,重庆市政府就把航空产业列为该市需重点培育的8大新兴产业之一。
2010年起,重庆官方开始举办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论坛,邀请知名企业以及行业精英和专家参会,共同探讨重庆通用航空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2011年1月25日,第一个通航产业投资平台-重庆直升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2012年2月22日,两江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成立。该集团被定位为重庆市官方的通航产业投资平台,注册资本15亿元。
2012年4月,国家空管委批复同意重庆飞行管制分区进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
2012年9月22日,世界500强美国霍尼韦尔与重庆两江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在重庆两江新区建设航空产业高地和技术研发中心,并推广霍尼韦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两江新区建设中的应用。
2012年9月,恩斯特龙与重庆直投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并于12月顺利完成股权交割。
2012年12月18日,全球飞机巨头瑞士皮拉图斯中国总部暨生产基地、维修基地在两江新区航空产业城奠基、揭牌,同时赢得国家体育总局的首批订单。
2012年12月,两江航空产业投资集团与重庆本地企业宗申产业集团,以及香港天泽通航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成立重庆西南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美国通用飞机。计划3到5年形成年产飞机500-600架、产值50亿元的规模。
2013年1月底,两架恩斯特龙直升机从两江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基地顺利试飞。重庆通用航空产业由此进入固定翼飞机、直升机"两翼齐飞"的全新时代。
目前,正在重庆筹建的通航公司达12家,前期总投资超过3亿元。其中,重庆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已获准筹建。
重庆通航产业发展规划
重庆已将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定为打造全产业链,这包括基础(机场、导航、专用设备)、制造(机身制造、发动机)、培训(飞行员、个人)、运营(运输、空管、保险租赁)、维护(飞机维修、保养)。而发展模式则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即通过吸纳、融合国内外先进要素,整合技术与资本等资源,打造高端、高效、高辐射的通用航空产业链体系。
重庆通航产业崛起的影响:助推重庆产业升级
通用航空产业起步,将成为继笔记本电脑后重庆又一重量级新兴产品。伴随来自美国、欧洲等地的通航品牌企业纷纷入渝,重庆通航产业链已基本成型。此前说到重庆工业,很多人想到的是汽摩。现如今,伴随笔记本电脑、直升机等新产品亮相,汽摩一业独大的局面已经改变。根据重庆拟定的装备工业三年振兴规划,航空航天装备将成为该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头戏之一,重庆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改进,逐步形成研发和制造能力,建设飞机制造及配套的航电、通讯导航、液压、燃油、电源、起落架、二次动力、生活设施、防火、照明、健康监控12大系统共同组成的飞机制造产业群,到2015年实现产值50亿元。
(原文链接: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4-17/47401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