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纺逐梦 千亿腾飞--—— 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纪实

\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肇雄(右二)考察圣得西服饰,详细询问生产情况。

\

  株洲芦淞服饰一条街效果图。


 

    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当丝绢棉麻剪裁为裳,它注定因为承载文化和情感而成为时尚。

    有人说,服饰不仅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风貌的反映,更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因此,在历史舞台上,服饰文化成为了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当历史跨入2009年,打造纺织服装千亿产业被响亮提出,湖南服饰开始向新的征程迈进。

    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近800亿元,全国排名14位。忘不了、圣得西、梦洁、多喜爱等4家企业被工信部列为全国百家重点跟踪培育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

    如今,《湘纺服饰潮》面世,她以梦想为支撑,打造千亿产业,演绎锦绣人生。

    溯源: 文化与历史的融合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

    从服饰这个载体,不难窥见中国历代朝野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哲学、伦理等等诸多风云变迁之轨迹。

    以服装而论,它的产生之源,可能出于捕猎、应付战争的需要。发展到今天,保护生命、拼形御寒、装饰自身、体现个性,乃是服装最主要的功用。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了一件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重仅49克,名噪一时。重量仅为49克的素纱襌衣,是马王堆汉墓随葬物品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件文物,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正如古人形容的“轻纱薄如空”,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其质地及纺织技术都让现代人称奇。

    湖南省博物馆曾委托一研究所复制这件总重49克的素纱襌衣。但该研究所复制出来的第一件素纱襌衣的重量超过80克。后来,专家共同研究才找到答案,原来现在的蚕宝宝比几千年前的要肥胖许多,吐出来的丝明显要粗、重,所以织成的衣物重量也就重多了。紧接着专家们着手研究一种特殊的食料喂养蚕,控制蚕宝宝的个头,再采用这些小巧苗条的蚕宝宝吐出的丝复制素纱襌衣,终于织成了一件49.5克的仿真素纱襌衣,这一研究竟耗费专家们13年的心血!

    “素纱襌衣它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因为密度较为稀疏,孔眼里充满织物的表面,所以纱的质地非常轻薄,用‘举之若无’来形容,一点儿都不夸张,它代表了我国纺织服装界的一张名片”。省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刘辉介绍说。

    通过这张名片,折射出的是一段纺织服饰曾经辉煌的历史,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尚文化特点。

    “湖南的服饰文化是有功底的,与湖湘文化紧密相连”。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延功告诉记者,上个世纪30年代,由湖南人周谷城首先提出服饰文化一说,解放后湖南籍作家沈从文先生受周恩来总理嘱咐,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为我国第一本研究服饰文化的综合性专著。在这本服饰文化的专著中,可以考见民族服饰文化演绎的经络,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

    从此,服饰被烙上了文化和历史的元素。

    现状: 沉寂与崛起的搏击

    当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时,往往可以看得更高、更远,但也面临着跌倒的危险。

    在对我省纺织服装进行梳理时,不难发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湖南纺织服装业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纺织服装工业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几大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涌现了长沙第一服装厂、长沙童装厂,以及“九龙”、“英姿”、“培罗蒙”等一批知名服装企业和服装品牌。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传统国有服装品牌相继黯淡的同时,一批新的品牌开始出现。益阳“益鑫泰”一句“中国人的面子”,让当时天安门的所有国旗手穿上了“益鑫泰”的衣服;湘纺跃出“中国虎”,让湖南人身上增彩,脸上添光了好几年;娄底的“波月”西服与当时的雅戈尔、杉杉等同列为“全国十大西服品牌”。

    随后几年,我省国营服装厂开始全军覆没,一大批民营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涌现了忘不了、圣得西、金鹰、天剑、超世、诗燕、远东、吴哥世家等一大批湘派服装品牌。

    就在去年,我省纺织服装行业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项目20项,其中有2项居国际领先水平、16项居国内领先水平、2项填补省内空白;全行业有2项技术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华升集团洞庭麻业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公司。湖南瑞亚高科集团自主研制开发的具有湖南特色的竹麻混纺新产品,以环保、透气、健康受到消费者青睐,56项新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公司董事长蔡亚平被誉为“中国竹麻混纺新技术之父”,引起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晓光和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的关注和重视,先后到该企业考察调研。

    “虽然我们有几家叫得响的服饰品牌,但是湖南6000家注册企业中,除了忘不了、圣得西等几家年产值过10亿元外,年产值100~2000万元的中小型企业仍占80%以上。”李延功会长如此说到。

    “深圳去年纺织服装产值达1500亿元,每年他们都会请来为奥斯卡设计时装的设计师们,进行现场交流、合作,把世界上最时尚的欧洲服饰引入深圳,而我们湖南连一个像样的服装博览会都没有,世界知名的设计师更是为零”。李延功有点无奈。

    在湖南,得过“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称号的只有杨柳春;益鑫泰是全国服装设计最高奖的冠名赞助单位,然而没有一位“益鑫泰杯全国服装设计最高奖”得主落户湖南。目前,湖南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也在艰难筹建。

    而纵观产业链的下游,我省服饰产业叫得响的商贸平台也只有株洲芦淞服饰城。“华丽”和“智超”的女装、“环州城”的男装、“中国城”的综合市场……在株洲火车站附近的芦淞服饰城,一条500米不到的街上,林立着40多个独立的批发大楼。早上6点天微亮,各种物流车辆不断进出,向湖南以及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四散开去。

    “虽然单看市场规模较大,货品走销中南数省,但芦淞服装市场的辐射范围还是很有限的,且大多以批发中低端产品为主,利润并不高。”李延功认为。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了解到,我省很多服饰企业还是在非常努力的维护、创立品牌。中国虎的董事长刘力坚守着男装衬衣这块市场,全速发力;丹缔森的董事长彭泺频用28年的青春诠释着对服饰产业的挚爱和钟情。

    但是在大家看来,还是要抱团发展,单靠一两个品牌是支撑不起一个庞大纺织服装体系的。

    “产业链条不全,面料、设计、商贸平台等跟不上是主要原因。”李延功这样评价湖南服饰产业的起起伏伏。

    未来: 筑梦与圆梦的历程

    当千亿产业被提出时,湖南纺织服装人的心又重新沸腾了。

    如何圆梦?

    省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刘辉认为,纺织服装要从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重点传统产业,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加速产业集聚四个方面发力。

    而在新芦淞产业集团副总经理叶天毅看来,湘派服饰要突出表现湘绣和麻纺这两大元素,而产业的发展,集聚是关键。他给记者介绍,“株洲现在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芦淞市场汇集了国内4000多个服装服饰品牌总代理,商品辐射15个省市的230多个县、市、区,并且正在着力打造株洲千亿服饰产业园。宁乡的服饰企业以‘忘不了’和‘圣得西’为代表形成了宁乡县城服饰的‘十里长街’,成为湖南省最大的裤装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力量都是非常强大的。”

    对于“十二五”期间纺织服装的发展,千亿产业的打造,全国人大代表、忘不了服饰掌门人罗美元则表示有信心也有忧虑。

    “有信心是因为现在适逢中国的服装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由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纺织服装大省广东正实施‘腾笼换鸟’的产业政策,湖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但同时,邻近省份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江西作为湖南的邻省,目前棉纺织行业的规模小于我省,但工业总产值、实际完成投资等均排在湖南前面。”

     罗美元建议,将湖南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多点支撑的重要产业培育。

    李延功则认为服饰企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和走出去非常重要。他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湖南有3所服装专业院校,每年有数百名毕业生,由于环境和工资待遇问题,设计人才大多数“孔雀东南飞”。在湖南70万服装生产从业人员中,仅有130名具有专业职称的设计师,比例不到千分之一。

    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服装行业协会顾问蔡力峰表示:“湖南有7000万人,服装市场巨大,加上纺织原材料资源异常丰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得天独厚。”

    筑梦与圆梦的历程注定是艰辛而快乐的。千亿产业的腾飞梦,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自2013-08-08《湖南日报》第四版
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3-08/08/content_70203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