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片区将建升级版的“市场群”,涵盖30多个重点项目,定位中国服饰门户

  芦淞服饰国际博览交易中心规划昨日通过专家评审重点发展女裤童装职业装,相比老市场群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

  本报讯(记者刘伟)在未来的芦淞区龙泉片区,将崛起一座国际服饰博览中心。昨日,市政府组织召开《芦淞服饰国际博览交易中心战略规划与商业策划》(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与会专家对《规划》给予了较高评价,并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芦淞服饰国际博览交易中心项目规划面积4.23平方公里,东至自然山地,西至浙赣铁路和东外环路,南至株董路,北至莲易公路(左权大道),并包含沿龙泉路污水处理厂地块的带状用地,核心商业区面积2145亩。

  项目涵盖服饰商贸、办公研发、休闲娱乐与文化景观、酒店餐饮、物流交通、居住配套等6类业态,30多个重点项目,共分两期建设,开发时间均为2-3年。

  一期规划开发面积约为666.2亩,首先沿即将建成的服饰大道与320国道进行开发,服饰大道南侧的童装时尚城、亲子乐园、婚庆创意馆、中国女裤城作为先期开发项目。320国道南的会展中心,以及龙泉服饰物流中心、中南服饰网贸港、龙泉客运中心等项目主要为二期项目的开发打下基础。

  二期规划开发面积约为1127.06亩,将开发0731服饰创意园、SOHO社区、服饰文化主题公园、都市时尚MALL、精品鞋帽馆等,实现服饰品种多元化,零售与批发功能互补,发挥城市综合体功能,形成千亿服饰产业的核心。

  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福建石狮服装城管理委员会、广州市红棉国际时装城、湘潭大学商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仔细审阅了规划成果。专家们认为,《规划》符合国家、湖南省、株洲市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位合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基本符合株洲的实际,可以作为芦淞服饰国际博览交易中心的商业策划及开展招商引资的指导性文件。

  解读

  ■为什么要建新市场?

  芦淞市场群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交易中心,目前市场全年交易额为300亿元。由于市场群是自发形成的市场,缺乏规划,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用地不足、交通混乱、功能紊乱、品牌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市场群正面临辐射力减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亟待转型升级。

  ■定位是什么?

  围绕“中国服饰门户”的战略定位,在与站前老市场实行错位发展、分层经营的基础上,放眼全国同类市场,结合国际服饰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潮流,重点发展女裤、童装、职业装三大主力产品线,力争将市场建成服饰行业最具专业性的国际采购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行业服务中心和文化体验中心。

  ■新市场会不会取代老市场?

  龙泉商贸板块要不要、能不能取代老市场(即站前服饰商圈)由市场决定。新老市场的发展关系总体坚持“市场主导、错位规划、联动发展”的原则,实现错位发展和联动发展,共同打造株洲服饰产业大集群。

  新老市场的错位,主要体现在功能、产品和档次上的差别上。龙泉片区走复合功能路线,而老市场主打女装专业展销的发展路线,发展都市休闲购物功能。从产品上,老市场重点发展女装,龙泉片区重点发展女裤、童装、职业装、男装、外贸服装、运功休闲服装以及服装周边产品,如鞋、帽、家纺用品等。档次上,老市场面对大众市场,龙泉片区面对中高端市场。例如,老市场主打年轻少女淑女市场,而龙泉片区则瞄准经济实力更强的成熟女性。

  声音

  夏令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会长):新建市场能否在短期内繁荣,定位上首先要明确,如果是以商贸平台为主,应该做什么?如果定位是以服饰品牌总部为主,该如何吸引品牌?同时,在运营上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结合,与老市场错位发展,推动经营模式和服务的升级。

  楚尔鸣(湘潭大学商学院院长):要注重经营模式的创新,防范电子商务的冲击带来的风险;发挥株洲服饰产业的特色,提升株洲服饰产业的文化内涵。

  卢煜锟(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第一室副主任):片区内需要预留一定空地,作为弹性用地,便于后期其他项目的引进。

    摘自株洲晚报 12月19日 A06 半版 http://zzwb.zhuzhouwang.com/html/2013-12/19/content_11268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