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芦淞国际服饰园一期有望明年完工

 

    看到服饰产业园一栋栋新的厂房和公寓接近完工,在广东打拼了18年的陈军强倍感欣慰:不久,他回乡创业的梦想就将成为现实。记者近日获悉,正在建设中的新芦淞(白关)国际服饰产业园一期项目有望于明年完工,届时,陈军强和他的伙伴们将在家乡拥有新的服饰产业基地。

    机遇

    沿海服饰企业纷纷转移内地

    10多年前,长沙人陈军强来到广东佛山,进入服饰行业。18年的摸爬滚打,他见证了佛山服饰行业的辉煌,也成了佛山服饰的一个典型代表。如今的他,不但是佛山童装行业协会的常务副会长,还是佛山一家年产值过2亿元的服饰公司的董事长。

    不过,陈军强渐渐感觉服装生意已没有当年那么好做。“主要是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涨很快。”陈军强告诉记者,他原来在郊区的工厂面临搬迁,而建新厂的土地成本高昂,此外,招人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不得以,他将目光投向了内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往服装产业集聚地面临拆迁,再加上人力、土地成本上涨,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促使佛山、东莞、深圳、湖州、石狮等地企业纷纷向内地转移。不少像陈军强一样的服饰商人开始谋求在内地重新发展的机会。

    优势

    株洲交通物流便利,服饰基础雄厚

    而在另一方面,株洲服饰产业升级转型的要求也十分迫切。芦淞服饰专业市场群是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服饰商贸中心,服饰加工基础雄厚,在合泰、荷塘等区域分布加工户约4000多户,不过,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株洲服饰产业亟待升级转型。

    2010年9月,芦淞区政府专程到佛山童装产业基地招商,希望抓住沿海服饰企业转移的机遇,发展壮大株洲服饰产业。2012年,佛山童装企业合资成立对外进行产业投资的平台公司,与株洲新芦淞集团达成建设服饰产业园的框架协议。2013年,双方的合资公司更名株洲新芦淞玉城置业有限公司,项目更名为“株洲新芦淞玉城服饰(白关)产业园”。

    很快,这一消息就吸引到了陈军强的注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是必然的趋势,而株洲是全国都难得找到的地方。”他说,株洲交通便利,发展服饰行业也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上政府正在下大力气打造千亿服饰产业,“如果企业搬迁到株洲,不论是土地成本,还是人力成本,都将大幅下降。”

    前景

    5-8年,打造国内第一服饰产业新城

    株洲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将重点打造株洲千亿服饰产业,全力建设25.5平方公里的千亿服饰产业新城。株洲新芦淞玉城服饰(白关)产业园是株洲千亿服饰产业的首批启动项目。

    新芦淞玉城置业公司副董事长戴贱梅介绍,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总投资50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生产加工、产业配套、生活休闲、物流配送、商务办公、商贸展示、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第三代园区”。预计5-8年内,将缔造出中国第一服饰产业新城,园区将拥有400万平方米服饰生产加工园区,60万平方米面辅料市场,4000家以上品牌服饰企业入驻以及60万以上服饰从业人员。

    根据规划,园区落成后,产值将达100亿元以上,将创造5万人的就业岗位,并带动房地产、教育、酒店、餐饮、娱乐等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园区的建成,还将促进株洲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促进芦淞服饰产业升级,提升株洲城市整体形象,将株洲打造成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第四大时尚之都。

    进展

    一期工程明年完工,400多家企业拟入园

    7日下午,记者在新芦淞玉城服饰(白关)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看到,高高低低的桩基竖立在平整好的工地上,几台大型挖掘机、压路机正同时作业,机器发出的巨大轰鸣声与桩基施工的声音混成一片,令整个工地更显火热。

    施工单位负责人郁武铮介绍,目前工地正进行桩基施工及工程建设,在建的几栋厂房和公寓预计年内就能完工,到明年,一期工程估计就将完工。

    新芦淞集团副总经理叶天毅介绍,园区目前已经与卡儿菲特、淘气贝贝、波亚米特等22家知名品牌签订了入园的相关协议,还有400多家企业产生了较强烈的入园意向,其中包括200多家佛山童装企业,以及一级株洲本地的200多家女裤和羊毛衫企业。

    攻坚手记

    强化服务抓进度,打好产业振兴攻坚战

    株洲新芦淞玉城服饰产业园建设是一场攻坚战。在这场攻坚战中,园区仅用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项目备案、土地报批、征地拆迁、土地平整前期准备工作,并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及招商阶段。为什么推进速度会这么快?

秘诀就在于业主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处处为周边群众着想,力争保障群众利益。5月底,项目一期地块开始进行桩基施工,离项目1栋最近的村民易女士因刚做完手术,对打桩的声音极其敏感,其几次到工地阻挠施工。项目组在了解易女士的情况以后,与村里干部一起到易女士家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带了慰问金及水果给易女士以表歉意,且对桩基施工的时间进行了调整。后来,易太太对项目的工作表示理解,并叮嘱项目组一定要注意防暑,有空可以到家里来喝杯水。 (记者 刘伟)               

——摘自《株洲晚报》2014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