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良:守住“芦淞女裤”的信心

    这两三年,女裤行业下滑,不少老板跑路。但用胡忠良的话说,他的株洲嘉顺服饰有限公司,“稳住了”。

    唇亡齿寒。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保收,没有局限住胡忠良的视野,“嘉顺,是‘芦淞女裤’的一分子。‘芦淞女裤’好,嘉顺才会更好。”

    胡忠良谋划着,要为“芦淞女裤”做一件大事。

    筹划论坛,重新发现之旅

    胡忠良要做的“大事”,是今年8月举办的株洲女裤高峰论坛。很多年后,“芦淞女裤”终于又有了自己的整体推介平台。

    五、六月间,胡忠良就跟几个同道谋划论坛。方案报到区政府,政企之间心有灵犀。两个月后,论坛如约而至,30个本土企业、120个全国优质代理商参加。

    “这是一次芦淞女裤的重新发现之旅。”胡忠良告诉记者,这120名代理商,通过实地走访,重新发现了“芦淞女裤”的硬件实力、发展环境,以及在研发、营销上的巨大进步。

    “株洲女裤产业已告别了小打小闹,不少款式、质量都不错。”三分之一强的代理商当场拍板,要跟株洲深度合作,恒星、圣羽、凰牌、嘉顺等大批企业收到大笔现金下单。

    “株洲的洗水工艺有赶超广州之势,出货还比广州快。”做株洲货源8年的郑州代理商朱心路感慨。

    “有实力的企业很多,以后我们更敢免费铺货了。”实地走访,也坚定了上游供应商对“芦淞女裤”的信心。

    “芦淞女裤要竞争,更要竞合。”论坛成果之丰,让胡忠良有所欣慰,有所感慨,“一定要把论坛常态化,坚持办下去,打响‘芦淞女裤’区域品牌。”

    引进广州最大的服装设计公司

    胡忠良的这种行业责任感,不是一天形成的。

    “我是第一批芦淞女裤的从业者。”他告诉记者。

    2000年,女裤产业被细分出来。因门槛低、利润高,胡忠良和很多芦淞服饰人一道,一拥而入,模仿广州服饰,贴牌加工生产,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株洲,也成为第二个女裤产业集群,加工企业逾千家,产量占到全国1/4强。

    可这种集群效应的甜头,很快就被其他区域分食。郑州女裤、武汉女裤、西柳女裤相继崛起,后发先至,行业竞争陡然加剧,贴牌的利润越来越薄,研发的重要日益凸显。

    2007年,“嘉顺服饰”成了芦淞女裤第一批请研发设计人员的企业,直至成立自己的研发中心,研发费用占到人力成本的1/3。

    “没有研发,一年难出一个爆款。有了研发,每季都有爆款,我敢开订货会了。”胡忠良坦言,“嘉顺服饰”这几年能够稳住,研发是定海神针。

    有感于此,2011年,胡忠良为“芦淞服饰”做了一件大事。

    华夏龙,广州最大的服饰研发设计公司,由胡忠良牵线,该公司于当年进驻株洲,成立了其继杭州之后的第二家分公司。

    “将流行资讯、动态分析结合延续性的服饰设计,产品更加紧贴市场,消费者认可度更高,芦淞女裤的品牌更响。”对“华夏龙”的入驻,芦淞区产业主管官员给予高度评价。

    为《中国裤业》写卷首语

    今年《中国裤业》杂志第六期,卷首刊发《四十不惑,生意也是一种修行》一文。这是该杂志创刊10年来首次由企业家撰写卷首语。

    撰文者正是胡忠良,在这篇文字中,他写道:“获取财富不是终极目的,我们应该多一份稳重和睿智,懂得更多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直到今天,全国女裤还是‘芦淞服饰’最有影响力的,我们为什么没有信心?”胡忠良一直在践行这份担当,他经常打电话给同道们打气,坚持住,把产品质量稳住,“女裤业重新洗牌,是市场饱和的必然现象。大浪淘沙后,最优质的企业会留下来。我坚信,两三年后,中国女裤的第二个黄金期会到来,芦淞女裤的第二个黄金期,也会如期而至。”(记者 黄亚陵 刘毅)

    ——摘自《株洲日报》2014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