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通用航空公司由株洲市国投集团与芦淞区新芦淞集团联合组建,其作为通用机场项目建设的主体及机场核心片区开发主导力量,将推动株洲通用航空城通用机场进入实质性运作,力争早日建成。
位于芦淞区的株洲通用机场项目,总规划用地约642亩,总投资4.5亿元,拟建成800米长跑道,2500平方米的航站航管楼及附属设施。机场建成后,将成为长株潭地区重要的通用航空枢纽,可为文化体育、旅游交通、医疗救护、抢险救灾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增速转向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新常态下的芦淞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特点,这就是更加注重内涵提升,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不断适应新常态,全力谋求新发展……
决 策
——新状态应对新挑战
芦淞素称“南北通衢”、“江南要冲”,是株洲市的发祥地,也是人所共知的航空之城、服饰之城、商业重镇。
在这里,曾诞生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第一台航机陆用燃气轮机,拥有各类航空企业18家;在这里,拥有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集散地,年成交额超过470亿元;在这里,拥有服饰交易、百货、电子、建材等18类103个专业集贸市场,亿元商场达26家,被誉为“三湘第一商圈”;在这里,常住人口只有29.8万人,暂住、流动人口却达30万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的加剧,一段时间以来,芦淞原有的动能已经充分释放,原有的空间已经趋于饱和。
着眼于下一步的发展,2012年,芦淞区响亮提出了“新芦淞、新创业”的口号,确定了“建新城、促两型”的发展方略。“建新城”,就是依托航空、服饰两大优势产业,向东拓展新的城市空间;“促两型”,就是大力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两型发展。
既是因时而动,也是主动选择。
从这时起,逐步步入新常态的芦淞,便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建功必须有我”的担当,围绕稳增长、促发展的目标,开始进行新的思考,实施新的策略。
在今年1月的区委四届八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区委书记冯建湘强调:新常态下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只是发展的取向、导向和主攻点、着力点不同。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保持更好的发展,全区上下务必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政策定力、实干定力。要全面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既要摒弃“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又不能把新常态当做经济下滑的“挡箭牌”,要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努力实现新常态下芦淞经济的行稳致远。
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建勇也指出,新常态下的芦淞,一定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继续深挖发展潜能,做大相关产业规模、形成集聚效应,将航空、服饰两大产业潜在的基础优势加快转化为显性的竞争优势,使之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拉动新常态下芦淞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改 革
——新思路谋求新突破
2012年,一家全新的政府平台公司——株洲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这个公司由芦淞区政府与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10亿元,主要承担株洲航空城、服饰城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土地一、二级开发等职能,是市、区两级政府唯一授权统筹航空、服饰两大千亿产业的产业发展商。
几年过去,新芦淞集团发展顺利,共融资到位资金28.5亿元,资产总额达到38亿元。该集团大胆尝试民间资金合法化归集,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其推动的大美新芦淞商贸物流园、翔为通用航空等8个项目,通过开放股权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5.5亿元。
新芦淞集团的成立和成功运作,只是芦淞区大胆改革探索发展新路的一个缩影。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该区将所有具有服务职能的行政单位集中服务大厅办公,服务窗口由原来的14个增加至28个,面向群众的81项审批和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大厅。2013年以来,全区共梳理事项69个,行政审批事项41个。
通过商事制度和财税体制改革,该区大力推行“先照后证”、“个转企”、“小升规”、“营改增”等工作,极大地激活了发展活力。今年一季度,全区新登记企业201户,同比增长163%。去年以来新登记1060户企业中,私营企业占比超过9成。同一时段,全区还完成“个转企”792家、“小升规”44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市里下达任务。
2015年,该区将改革重点放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上,大胆推行企业债券、产业基金、股权融资等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和使用PPP模式,撬动民营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公共领域项目建设,促进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有效结合、互动互赢,逐步形成了政府投资、融资、土地供应和偿债相统一的良性循环机制。
2015年2月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正式批复新芦淞集团首次参与设立的湖南乾瑞航空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的申请,基金总规模2.63亿元。这是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第一支产业创投基金,基金60%以上的投资额将集中在芦淞通航领域具备基础性行业地位的核心企业、创新型企业上。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基金的设立,将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吸纳社会资金、撬动国家资源,助力未上市企业在创业发展的早期开拓市场,迅速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促进株洲通用航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产 业
——新策略开拓新局面
耀眼的阳光下,一个巨型的“蛋”型建筑已经成型,附属大片建筑也进入最后装修。这个造型独特的建筑,就是芦淞区服饰商家期盼已久的“小巨蛋”——品牌演艺发布中心。
今年7月,这个中心就可投入使用。届时,它将成为芦淞服饰品牌主要的展示窗口及相关活动平台。依托此平台,芦淞服饰产业将进一步打通生产、展示、物流、仓储通道,为打造芦淞服饰全产业链提供最关键的一个链环。
芦淞决策者认为,新常态下的芦淞区,要真正达到稳增长的效果,就必须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成长壮大。在此背景下,“优先发展服饰产业,重点扶持航空产业,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就成为必然选择。
服饰业是芦淞区优先发展的产业。以“完善产业链、培育创新链、拉长价值链”为目标,芦淞服饰业正在开启提质升级的新里程。目前,新芦淞(白关)国际服饰产业园、株洲洗水工业园等正在加紧建设,一个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展示销售、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一个完整的服饰产业体系正在成型。去年,芦淞服饰市场群顺利通过3A级国家购物景区复核,获评“中国服饰品牌孵化基地”。
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首次以株洲航空产业园名义组团的株洲参展团,率领国内第一支轻型运动飞机表演队——“山河”飞行表演队,驾驶“阿若拉”转场珠海,刷新国内轻型运动飞机转场飞行距离纪录。株洲通用航空甫一亮相,就引起广泛关注。
近几年来,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芦淞区不断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园开发建设,确保了罗特威直升机、北航小蜜蜂、中航动力航空零部件等项目竣工投产,并成功引进全省首家飞机6S店。去年,这里建立了全国首家通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联盟,株洲航空产业出口基地升级为省级基地,实现航空工业总产值近100亿元。
目前,该区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为代表的航空动力工程领军人物和6000多名航空产业技术人员。依托强大的人才优势,区内通用飞机整机制造、航空配套和衍生产业已经起步,航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总面积达57.6平方公里的通用航空城建设正在提速。
作为传统的商业重镇,芦淞区正突破传统模式,构筑现代服务业平台。以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株洲服饰电商产业园、大美新芦淞商贸物流园的建立为标志,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数字株洲”建设为契机,一个中南地区现代商贸中心的雏形已经在此显现。2013年以来,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已入驻商户1435家,日平均点击量43万次,累计完成销售额20亿,进入全国综合排名前五位。
依托强势的专业市场和便捷的交通优势,芦淞区还汇集101家物流公司,拥有150余条客货专线,建起了可通达全国的强大物流体系。目前,新的芦淞服饰物流配送中心(汇通金港)和大美新芦淞商贸物流园两大项目正在建设中,后者定位于中南地区智慧物流中心,将最先进的仓储物流管理理念运用在“收货,理货,发货,配送”各个环节。
项 目
——新动力推动新进展
城市繁荣离不开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
2012年以来,芦淞区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项目攻坚年”,不断深化项目协调、服务、推进机制,统筹推动项目履约、征地拆迁、项目开工、项目推进,项目建设结出累累果实。
据统计,2014年,芦淞区铺排重点项目115个,38个市级重点项目开竣工22个,完成投资42.8亿元。其中既包括株洲服饰电商城、中航零部件、罗特威、北航小蜜蜂整机制造、山河智能通航产业化基地建设、洗水工业园一期等产业项目,也包括机场大道、服饰大道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为引进更多的好项目,该区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开放战略,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等重点区域,积极参与“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港洽周”等大型招商活动。
目前,该区正就佛山童装企业整体产业转移、光彩商贸物流项目、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中南分中心、服饰博览中心项目、沿海服饰产业转移等项目进行实质性的对接洽谈。同时,上海自贸区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中南分中心项目已经明确入驻芦淞,轻型航空动力产业化基地项目正在进行前期洽谈,白关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正在进行融资前的资料准备工作。
“破瓶颈、补短板、添后劲”。东部新城作为芦淞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舞台,在推动项目建设的强劲东风中日益提速。去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年”,今年的“基础设施突破年”,使东部新城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强力推进。
“一环一场”为核心的基础路网建设,是芦淞东部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一环”,是指芦淞区辖内的江渌路、机场大道(铁东路、迎新路)、千亿大道、通用路、服瑞大道、服饰大道(果园路)等9条道路形成的骨干“路环”,总建设里程约30公里。其中4条道路年内可正式通车,其余可在年内启动建设;“一场”,即株洲通用机场,年内也可力争建成试运营。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进,一个“区内大循环、市域大连接、城际大接轨”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而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板块价值,用新城建设的杠杆撬动区域发展,加快形成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空间格局,也正谱写芦淞区新的发展篇章。
目 标
——新追求攀登新高度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
新常态下的芦淞区,稳中求进,行稳致远,正在向纵深地带挺进,向新的高度攀越。
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的芦淞服饰产业,转型升级紧锣密鼓。市场和园区同步,流通与生产互动,展示销售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市场反应力进一步增强,服饰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根据规划,今后3到5年内,芦淞服饰产业将完成技工贸总产出1500亿元,服装生产加工年均增长15%,服装批发销售年均增长10%。其中,芦淞服饰市场群和芦淞服饰国际博览交易中心市场交易总额力争达到1000亿,培育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服饰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培育8个中国驰名商标、30个湖南省著名商标。
通用航空产业上,芦淞区将在航空动力、通航整机、通航运营、配套衍生四大领域发力,加快推进通用航空城建设,确保瀚洋航空零部件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推动中航零部件等项目开工建设,并积极争取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落户芦淞。
到2017年,以芦淞为主体的株洲通用航空产业产值力争突破400亿元,航空产业园区建成区面积从10平方公里增至20平方公里。同时培育销售收入过100亿企业1家,过30亿企业2家,过10亿企业3家。到2025年,通用航空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以“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数字株洲”建设为契机,芦淞区走在迎来电商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借此东风,该区电商产业园建设已经正式提上日程。
目前,该区正在继续壮大阿里巴巴产业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作用,通过其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两年内扶持1000家电商公司,力争3到5年内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并累计创造8万个就业岗位。
与商业配套,芦淞区还将争取3到5年内基本建立起一个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完成芦淞服饰物流配送中心(汇通金港)和大美新芦淞商贸物流园两大项目。
新的目标,催生新的动力。
新的动力,推动新的发展。
新常态下的芦淞区,正在新的发展道路上迈开更加矫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