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渝 逐梦蓝天

 —— 株洲市芦淞区奋力抢抓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通航产业纪实

          周怀立

    航站楼现代气派,跑道平坦宽阔……近日,笔者来到位于株洲市芦淞区的株洲芦淞通用机场,眼前景象使人耳目一新。仅仅两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长满杂树的荒坡。

    今年5月举办的通航产业高峰论坛期间,株洲市芦淞区委书记王建勇同与会嘉宾参观即将完工的通用机场时,对关心芦淞区通用航空产业的各方人士说:“今年6月机场建成运营后,这里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各种公务机、私人飞机在这里频繁起降,普通人“打飞的”、考取私人飞机驾照将不再是梦想......

    六十年上下求索,六十年岁月沉淀。

    株洲芦淞,一个助力新中国航空产业展翅腾飞的地方,正在书写新的历史。伫立在株洲通用机场崭新的停机坪上,每一个芦淞人都感慨万千——一座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城市,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座机场。这个机场来得有些晚,但绝没有错过最好的时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在中国万亿级通用航空市场即将开启之际,积极抢抓株洲入选首批国家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的有利时机,借力‘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迅速提升通用航空全产业链整体实力,向着打造通用航空千亿产业集群的大目标奋力迈进。”王建勇书记配合着有力的手势,传递着坚定的信念。

      拓路蓝天——

    株洲芦淞步履铿锵

    时间回到1954年。

    当年1025日,一封署名“毛泽东”的嘉勉信从北京传到位于株洲市芦淞区的国营三三一厂:“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爱姆十一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此前的825日,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三三一厂试制成功。作为新中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六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的株洲,为新中国航空产业发展启动了强劲的引擎。

    从那时开始,逐梦蓝天就成为每一个株洲人多彩的梦想,也让近在咫尺的芦淞人充满无限的期待。

    星移斗转。穿越60年漫长的岁月,一个通用航空产业集群,正在这块有着深厚积淀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在这里,我们每一天都能听见拔节的声音——

    20105月,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址株洲航空城,3年后,“株洲造”通用飞机“阿若拉”飞上蓝天;

    2011429日,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在株洲航空城挂牌成立;74日,中航南方宇航非航工业园(高精传动产业)项目正式落户株洲航空城;

    20124月,美国罗特威直升机、湖南翔为通航“降落”株洲航空城,后者在通航运营领域,走在全省前列;

    2013927日,湖南航空产业园在位于株洲航空城举行开工仪式。同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低空经济论坛上,株洲航空城被授予“最具投资价值的通航产业园”称号;

    2014110日,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航动力机械研究所、中航发南方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玉龙”发动机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进一步巩固了株洲芦淞作为我国中小型航空动力研发基地的地位。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株洲芦淞共新建航空类重点项目15个,其中,中航发动机维修中心、高精转动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罗特威直升机、飞虎无人机等3款整机下线。

    现在,这些在株洲芦淞出生的“鸟”,也急需一个在株洲栖息的“窝”了。

    20139月,芦淞区启动通用机场项目,规划用地面积639亩,计划建设完整的包括航站楼、机库、辅助用房在内的机场设施。一年后,株洲市人民政府出台红头文件,宣告打造通用航空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株洲航空城。2015920日,通用机场建设项目开始集中清理土地,项目建设正式实施。

    区委书记王建勇对通用机场建设的意义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他说,这将是湖南省首个投入运营、中南地区离城市群最近的通用机场,可为周边地区及全省开展紧急救援、通航作业、公务飞行等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株洲芦淞航空城已入驻企业61家,其中涉航骨干企业20余家,2016年通航产业产值达110亿元,形成了一个集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通航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衍生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其中,株洲芦淞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优势明显,已形成中小型涡桨、涡轴、涡扇、活塞发动机的系列化生产能力,并且在辅助动力装置、燃气轮机、直升机传动系统等方面具备显著的技术优势,中小航空发动机的占有率占国内市场的90%以上。

    2016年,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落户株洲芦淞,并发行总规模30亿元的承接引导基金。国家级重点工程,占地约2平方公里,将生产4款航空发动机,进一步夯实株洲芦淞航空发动机技术,使航空零部件、发动机维修等相关配套企业向这里集聚。

    国家强力推进,民企步步跟进。

    株洲航空城辖区内的山河科技依托雄厚的实力,生产出国内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五座活塞飞机、首架单发五座下单翼飞机山河SA160,组建了国内首支民间飞行表演队,在珠海航展上大放异彩;区内首家通航运营公司翔为通航有限公司,通过CCAR-91部运行合格审定,购进了2架欧直空客AS350B3e型直升机和2架罗宾逊R44II型直升机。

    与此同时,翔为通航还与株洲市应急办联合组建了全省首支政企合作的航空应急救援队,与芦淞区政府联合组建了全省首个政企合作、株洲首个设在城区的通用航空应急起降点,并已累计安全飞行2000多小时,飞行作业任务遍及全国26个省份,涉及工业、农业、林业、商业以及政府公共事业等领域。

    2017年伊始,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株洲芦淞通用航空城入选首批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通报,表扬“株洲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且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成效突出”。株洲芦淞的通用航空产业无疑占有一席之地。

    从长度到宽度,从高度到深度,株洲芦淞,这片一直对蓝天充满渴望的热土,正推动通航产业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论道通航——

    株洲芦淞大有可为

    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通航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而株洲市2016年人均GDP超过6万元,芦淞区更是达到了11万元,无疑已经具备发展通航产业的基础。

    中国通航产业潜藏巨大规模,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万亿级市场。面对已经搬上台面的巨大蛋糕,株洲芦淞感到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

    今年57日,应芦淞区委、区政府邀请,由两大院士领衔,在株洲通用机场举办通用航空产业高峰论坛。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赖明勇作重要讲话。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株洲芦淞在航空发动机研制方面,技术和产业优势无可比拟,拥有国内唯一、配套完整的中小型发动机设计、试验和制造能力,代表着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的国家技术实力,实现产业跨越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程中,有一份特殊的“芦淞贡献”。

    “通用航空,前途广阔。”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认为,通用航空将成为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株洲芦淞最具发展潜力,必将大有可为。他说,世界上多个国家已把航空发动机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在美国未来九大技术领域里面,航空发动机位居第二。株洲芦淞汇聚了331厂、608所、山河科技等优势企业,在产业升级方面,有充分条件走在前列。

    刘院士同时认为,要加快通航制造发展,一方面要利用配套完整的实验设施,为通航飞机的研制和适航取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要利用军机和大型飞机的设计研制体系,积极发展先进高端通航飞机,在世界通航产业中争取一席之地,并在发动机和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上大力攻关,让通用飞机装上更多的“中国心”。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说,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通航产业是一支重要力量,低空开放后,将释放巨大红利,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引导消费,培育市场,让通航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根据“通航+”的概念,可以“把通航产业理解成一个框,通航+旅游、+休闲、+结婚、+电子商务、+物流等,以生态圈的培养构筑产业的发展”。

    他建议,株洲芦淞应立足通航产业,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物流基地。他认为,“株洲·中国动力谷”应是株洲市稳增长的重要支撑点,株洲芦淞要把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通航高峰论坛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平台,彰显政府担当。

    作为在株洲芦淞通用航空产业的一份子,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清华表示,将顺应国家通航产业发展战略,把握军民融合发展契机,开辟一个全新的、迅速跟进国际水平的研发模式,即以自有技术、制造平台为研制主体,引进国内外技术人才,在知识产权上掌握主动权。通过不断优化拓展产业板块架构体系,由点到线再到面的逐步推进,建立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航空运营网络。

    通航产业链长,投入产出比例达到110。在更新换代和新兴市场需求的推动下,2020年全球通航飞机年出货量将达到2700架,2030年将达到3500架,全球通航动力的需求超过400亿元。在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丁水汀看来,这一切都为株洲芦淞提供了发展通航产业的历史性机遇。

    “目前,通航动力领域尚未设立排放标准,但汽油向柴油、生物柴油、油电混动过渡是必然趋势,从重油机到生物燃油是航空发动机研制的主要方向。”丁水汀说,在2020年前,走军用技术先行路子,打牢技术基础。2020后,是军民融合逐渐过渡到以民为主,这其中,要形成产品的谱系,实现产品的衍生发展。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只拥有1.6架通用飞机,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航空发动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建议相关企业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加快开发有竞争力的通航发动机产品。而对株洲芦淞辖区内的通航运营企业,依照现有条件,完全可以升级到整机制造领域。

    “企业要加大国内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培育和保护国内市场。并通力合作,推动5吨级或3吨级民用直升机立项研发。”尹泽勇说。

     剑指千亿——

    株洲芦淞全力以赴

    做大做强通用航空产业,株洲芦淞正逢其时。

    芦淞区委副书记、区长杨晓江强调,通航产业承载了株洲这座工业城市的光荣,株洲芦淞有能力续写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八大重点任务中,株洲芦淞在促进制造水平升级、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加快通用机场规划建设、积极拓展运营服务、促进产业融合与协调发展等方面走在前列。借力刚刚举办的通航高峰产业论坛,芦淞区将提升通航区域品牌,提振通航发展信心,提速通航产业集聚。

    目前,国际上能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仅有5个。株洲芦淞被誉为中国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的摇篮,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10多个“第一”,工业基础扎实。规划面积58.1平方千米的株洲航空城,已形成研制、运营、生产配套、生活配套四大功能区,可实现产业的高度集聚。今年9月,进出航空城的13条主干道将全线贯通,株洲芦淞航空产业发展的“肠根阻”将彻底打通。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株洲航空城以其独特的产业优势和美好的发展前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聚集于此,他们中,有以尹泽勇院士领衔的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50多人、行业学术带头人16人、“511人才工程”40人、研究员级高工500余人、航空技术人员8000余人。

    为给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提供一流的政务环境,目前,芦淞区正在积极持续开展“项目攻坚年”、“企业帮扶年”活动,通过推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审批”大幅提升行政效能。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成立还成立专门咨询机构,直接促进政策落地,并对航空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帮助辖区通航企业抢占发展先机。区里还通过设立全省首支通航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成长性通航企业或项目壮大。

    下一步,芦淞将从五个方面着力,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着力提升通航制造水平。主动参与国际航空发动机产业分工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整机制造企业,全面推动通航动力与整机制造融合发展。

    ——着力构建通航运营体系。组建湖南通航产业集团,整合省内通航资源,优先发展通航运营。

    ——着力集聚通航配套企业。以航空发动机配套、通航整机配套及维修、飞行及地面服务保障、航空智能制造等为重点,集聚配套企业,提升配套能力与水平。

    ——着力发展通航衍生产业。重点实施航空发动机主题博物馆、航空主题公园、飞行社区等项目,举办航展赛事、推广飞行体验,培育航空文化。

    ——着力增强承载服务能力。加快通航综合示范区标准厂房和路网建设,建立飞行服务站和固定运营基地,开辟以株洲芦淞通用机场为中心、覆盖全省的低空飞行航线,逐步发展为联通周边省份乃至全国的通航服务网络。

    根据规划,到2020年,株洲芦淞通航产业将要实现产值360亿元。到2025年,突破千亿大关。

    筑路蓝天路犹宽,逐梦蓝天梦正圆。

    历史选择了株洲,让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成为推动株洲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历史选择了芦淞,让发展通用航空的重任落在芦淞人的肩上。

    近日,区委书记王建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用航空印刻着株洲这座城市的记忆,也承载着几代芦淞人孜孜以求的梦想。芦淞将把发展通航产业作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力打造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为加快建成‘株洲·中国动力谷’作出更大贡献。”(摘自《湖南日报》)